首 页     教育信息     政务公开     网上办事     互动交流  
本站网站:高级搜索 网上投稿
首页
> 政务公开 > 学生资助
建始县教育精准扶贫学生资助政策解读

发布日期:2017-02-24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建始县教育局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由我对建始县教育精准扶贫学生资助政策有关内容进行解读,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下面,我从六个方面向大家汇报:

  一、什么是教育扶贫

教育扶贫是指通过在贫困地区普及教育,提高农民群众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并帮助和推荐他们实现稳定就业,获得较高的收入,实现从根本上消除家庭贫困的扶贫方式之一。

二、教育扶贫的重大意义

  1、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教育扶贫”直指导致贫穷落后的根源,牵住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牛鼻子”。贫困地区的教育就是扶贫攻坚战中的最短板,教育扶贫攻坚就是要补齐教育这块“短板”。

  2、教育扶贫是彻底稳定脱贫的重要推手。就是营造起扶贫扶志扶智的环境,解决人的素质先脱贫,转变一些贫困人群的“等靠要”观念,引导贫困农民家庭主动发家致富。

  3、教育扶贫是提升贫困群众造血能力的重要抓手。贫困家庭只要有一个孩子考上大学,毕业后就可能带动一个家庭脱贫。治贫先治愚,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只要有了文化和知识,发展就有了希望。

  三、学生资助工作的基本含义和总体思路

1、学生资助工作的基本含义:学生资助工作是教育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坚持以“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为目标,确保做到“三个也不能少”:一个对象也不能少、一个项目也不能少、一分钱也不能少,让每一个贫困家庭学生都能得到资助,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目前,国家资助政策实现了各个教育阶段的全覆盖和不同性质学校的全覆盖,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学校和社会为补充的“三位一体”资助格局;形成了普惠性资助、助困性资助、奖励性资助和补偿性资助有机结合的“多元混合”资助模式。

    2、学生资助工作的总体思路:以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为目标,以建立“精准资助”工作机制为抓手,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不断创新资助育人途径和方式,努力开创学生资助工作新局面。具体来说,一是要进一步完善资助政策体系,努力实现“全覆盖”。二是要进一步完善资助方式,努力实现“精准资助”。三是要进一步拓展资助育人功能,努力融入“立德树人”。(抓好励志教育、抓好诚信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

四、全县学生资助政策落实情况

  2007年至2017年,国家逐步建立健全资助政策体系,完善学生资助管理体系机制,学生资助政策已涵盖了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所有学段。全县学生资助规模不断扩大,帮助108.5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完成学业,共发放资助资金3.86亿元,有效阻止了贫困代际传递。

建始县教育精准扶贫学生资助政策落实情况统计表

(2007-2017年)

 资助项目名称

人数(人次)

金额(万元)

备注

合计

1085206

38559.7


学前教育资助

1829

186.9

2014年开始

中小学免学费

430712

14305

2007年开始

中小学免书本费

430712

4310

2007年开始

寄宿贫困生补助生活费

92425

7307

2007年开始

中职助学金

29077

2299

2007年开始

中职免学费

19672

2838

2009年秋开始

普通高中彩票公益金

866

87

2007-2010春

普通高中助学金

3798

570

2010年秋开始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7230

4382

2007年开始

其他资助(社会团体、个人等)

68885

2274.8


  五、学生资助政策依据

  1、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3、《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意见》(国发〔2013〕86号)

  4、《省教育厅 省民政厅 省财政厅 省扶贫办关于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切实加强贫困家庭学生救助工作实施意见》(鄂教财[2015]10号)

  5、《恩施州教育局 恩施州财政局 恩施州扶贫开发办公室 恩施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恩施州民政局关于印发〈恩施州教育精准扶贫学生资助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恩施州教发[2016]6号)

  6、建始县精准扶贫工作作战指挥部文件《关于印发建始县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建扶指发[2016]22号)

  六、我县教育扶贫助学政策及实施流程

(一)普惠性资助政策

义务教育免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上级财政是按照学生数下拨公用经费,教科书每个年级的价格不同,按人均概算小学生每生每年享受1000元,中学生每生每年享受1500元

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我县采用的是食堂供餐模式或蛋奶供餐模式,标准为每生每年800元,资金是财政局直接拨付给商家)

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资金由中央、省、县财政按比例承担,标准为每生每年2400元。在籍在校学生享受不需要申请,但营养改善计划必须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在籍学生。

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元(仅限一、二年级学生,三年级学生不享受)。此项资助需要学生填写《申请表》交学校审核备案,资助资金按学期由财政直达学生资助卡。

普惠性资助政策享受对象为全县所有符合上述政策的在籍在校学生。

(二)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的助困性资助政策

1、学前教育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资助,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000元。

2、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生活补助,补助标准为小学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每生每年1250元。(说明:以前只有建档立卡困户子女住宿贫困生享受生活补助,从2016年开始覆盖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

以上两项申请流程:学生本人申请(在学校领取申请表)——村委会确认盖章——学校汇总——镇中心学校汇总——乡镇扶贫办初审——乡镇中心学校(县直学校园)汇总上报县教育局——县教育局复核汇总—— 县扶贫办审核确定——县教育局汇总公示——县财政局审批—— 资金直达学生账户

3、普通高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国家助学金,每生每年2500元。

申请流程:学生本人申请(在学校领取申请表)村委会、乡镇扶贫办初审——学校汇总上报县教育局—县教育局复核汇总——县扶贫办审核确定——县教育局汇总公示—县财政局审批—资金直达学生账户。

4、普通高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免学费。按现行学费标准,县一中就读的,按每生每学期免交学费900元;县二中和县民高就读的按每生每学期免交学费630元。

5、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贷款最高限额专本科生每年8000元,研究生12000元(主要用于学费和住宿费)。(此项政策除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子女享受外,其它贫困家庭子女也可按政策申请。)

申请流程:每年暑假期间(7月、8月)由学生本人在网上进入“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系统”注册申请—打印申请表到村(居)委会签章审核(建档立卡的学生不用再签字盖章)—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现场办理—国家开发银行终审后资金直达高校。具体时间、操作流程及相关事项见每年7月365bet在线官网公告。

学生资助政策执行几种具体情况解释

根据《省教育厅 省民政厅 省财政厅 省扶贫办关于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切实加强贫困家庭学生救助工作实施意见》(鄂教财[2015]10号)文件规定,对学生资助政策执行中几种具体情况作如下解释:

第一种情况: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在学前教育、小学、初中、高中同一学段就读期间,无论家庭是否脱贫,均可继续享受相对应的资助政策。(例如:花坪镇蔡家村4组的黄某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有一名小学生,就读于建始县花坪乡石马小学二年级未住读。家庭在其读小学期间无论是否脱贫,该学生一直可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即:免学费650元,免书本费概算350元,计1000元;享受生活补助一年1000元,营养餐一年800元。两项共计2800元。

第二种情况: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在学前教育、小学、初中、高中就读最后一年,家庭若脱贫销号,该学生将不再享受下一学段的助困性资助政策,仍可享受普惠性政策。若家庭因某种原因返贫,该学生在下一学段按程序再纳入救助对象,落实资助政策。(例如:县直幼儿园读书的杜某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现在大班就读。2016学年已享受1000元生活补助,2017年秋季学期就要读小学一年级,家庭若在2016年脱贫销号,她将不再享受小学阶段1000元的生活补助,但仍可享受“两免”的普惠性政策;若家庭因某种原因返贫,该学生在小学阶段再按程序纳入救助对象,落实资助政策。

第三种情况:户籍在建始就读于州内县外学校的建档立卡贫困学生,需要在就读学校享受资助政策。(例如:2016年初中毕业生张某某,户籍在建始龙坪,现就读于恩施高中,按《恩施州教育精准扶贫学生资助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恩施州教发[2016]6号)精神,该生应向恩施高中提出申请,可享受国家助学金一年2500元和免交学费政策。

汇报完毕,谢谢大家!

建始县教育局

(2017年2月24日)

附件:教育扶贫政策解读123.zip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重要通知
教育专题
校舍安全工程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年
教育叙事征文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
最新添加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免责条款 | 网上投稿 | 访问统计
地址:建始县业州镇船儿岛路6号  咨询电话:3222980  网站联系:3222017  邮箱:jshjyw@163.com
Copyright 2008 建始县教育局 All Rights Reserved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